在友誼醫院重癥搶救室,醫護人員正在對患者進行救治。本報記者 方非攝
半個月前,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急診科迎來了就診高峰,該院西城院區、通州院區的急診科最高峰時每日接診患者均超過600人。元旦過后,兩院區的急診接診量已有所下降;重癥患者救治工作仍處于高位,但出現向好趨勢。
昨天下午3時許,記者在友誼醫院重癥監護搶救室看到,病區的30余張床位還有少量空余。入院的危重病人會在這里及時接受搶救,待病情平穩后,再疏散至其他病房。在該院急診科主任王國興的電腦上,每個科室的床位圖都按小時實時更新,急診科可以直接為有住院需求的急診患者開具住院證,目前已實現24小時內收入院。
“目前我們最忙碌的兩個工作群,就是急診病人收治和設備調配的微信群。”友誼醫院院長助理、醫務處處長王慧英介紹,友誼醫院打破??平缦?,實行內外科聯合收治,對危重癥患者分層收治、分級管理。重癥監護床位為需要生命支持的極危重癥患者提供重癥監護,其余患者則按病情分別收入內科、外科治療。
患者的病情會隨時間變化,治療需求也會隨之變化。為此,該院加快了床位的流轉,并讓內外科科室“結對子”,通過會診、巡診、聯合查房等方式保證醫療質量和救治效果。“我們不僅要保證病人收得進,也要保證他們治得好。”王慧英說。
作為急診和發熱門診的“大后方”之一,友誼醫院重癥醫學科一部的21張床位中,有十余張收治了重癥肺炎患者。今年76歲的馬大爺就是因重癥肺炎入院,由于多臟器衰竭,需要依靠ECMO(體外膜肺氧合,俗稱人工肺)支持治療,經過一周救治,他的體循環已經穩定。而部分病情相對較輕的患者,通常5至7天就可轉入普通病房。
友誼醫院還統籌醫聯體單位的診療資源,對經過治療病情逐漸穩定,但尚未符合出院指征的患者,安排轉至醫聯體單位治療;醫聯體內基層醫院需要救治的患者,也可以通過綠色通道轉至該院接受治療。近一個月來,該院已通過醫聯體將近百名病情穩定的患者轉至基層醫院,保障患者根據病情需要得到有效救治。
互聯網診療也成為了滿足患者就醫需求的重要渠道。友誼醫院還適時上線了新冠感染圖文診療服務系統,首診患者也能在線接受全科醫學科、中醫科、呼吸內科的診療,用藥咨詢也可通過網絡免費進行。僅去年12月,該院的互聯網診療量就占到了全年的36.7%。
急診醫護力量擴充40%,救治設備增加40%,綜合及??浦匕Y監護床位達到185張……伴隨一系列措施的落實,正常的診療秩序正在恢復。